2012-02-15
今年中國在線視頻用戶量將達4.45億人。根據2011中國網絡視聽產業論壇發布的2011中國網絡視聽產業報告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在線視頻用戶量已達3.94億人,而美國在線視頻用戶量為1.58億人,研究表明我國已遠遠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單一國家視頻用戶群體。
該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并不習慣在網絡上為音樂、視頻等娛樂產品花錢,但即便如此,新興視聽媒體近些年增長迅猛。數字音樂方面,2010年中國市場規模為19.5億元,同比增長9%;網絡視頻方面,2010年中國網絡視頻行業規模為31.4億元,同比增長78.1%;互動電視方面,2009年中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達620萬戶,2011年則突破億戶,成為全球最大的有線數字電視市場;互聯網電視方面,2010年中國互聯網電視機的出貨量達到500萬臺,互聯網電視滲透率達到13.5%;IPTV方面,2010年中國IPTV用戶達到800萬,同比增長41.2%。
除了用戶增長、市場規模擴大,一些相關政策特別是“三網融合”規范的制定,都讓整個產業的未來充滿機會。但就像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也有自己的問題。除了新媒體正在改變傳統媒體原有市場和特征,報告顯示,視聽版權糾紛、收費模式推廣困難、盈利模式不清晰、政策法規不完善等視聽行業原本存在的問題,仍然困擾這些新興的視聽產品。
2010年,三網融合方案的提出,為視聽產業總體發展確立了目標。就公共視聽媒體而言,廣告主需求的提高是推進整個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但廣告表現形式的提高,其背后則是企業成本的急劇增長。根據分眾傳媒透露的信息,2011年電商類客戶對其貢獻超過了10%,并且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網購企業可能成為公共視聽媒體的新藍海。但是困擾公共視聽媒體公司的問題則是如何在短期內整合出一個符合新興廣告主的商業模式,這將決定該行業的未來。
IPTV、互動電視、互聯網是三個將電視機作為顯示終端的新媒體服務,它們彼此間在節目、受眾、服務等方面存在差異性、競爭性和互補性。在三網融合的助推下,三種業務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占據更大市場份額也成為各方需要考慮的問題。作為同樣在廣播電視管理范圍內的IPTV與互聯網電視有諸多相似之處,互聯網電視受“集成+內容”的雙重限制,即兩者都需要有廣電許可牌照,使得其與IPTV集成服務商和內容提供商的市場重合,因此很難從內容提供方面體現出彼此的差異。由于互聯網電話目前受政策所限不能提供直播服務,IPTV也因此占據了更有利的地位。在盈利模式方面,互聯網電話在對用戶收費方面不具備優勢,其主要來源于電視機廠商的終端銷售分成。相對而言,IPTV盈利模式、支付渠道等方面都相對成熟。長遠來看,IPTV由于受到各地廣電的擠壓,在直播電視方面與互動電視相比不具有優勢,互聯網電視則可在點播內容方面發力,同時以城市光網建設為契機,在產品上精耕細作,從而增強用戶粘度。
就網絡視頻方面而言,截止2011年11月,中國網絡視頻運營商達到上百家,整個視頻行業的總收入卻僅為60億元。以排名第一的優酷為例,其2011年第三季度依然處于虧損狀態。但根據艾瑞咨詢的網民連續用戶行為研究系統iUserTracker最新數據顯示,網絡視頻在中國網民的覆蓋率為94%,僅次于搜索服務。海量視頻用戶創造的媒體價值不可估量。其次,隨著Hulu模式的崛起,通過提供熱播影視劇劇集,使用戶收視行為變得集中、可控,形成一個巨大的廣告投放市場,徹底解決了困擾整個行業盈利模式的難題。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在未來幾年,視頻行業廣告收入每年都將以超過90%的速度增長,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一種廣告形式。
但繁榮的背后也存在巨大的隱患。一是中國視頻的核心內容都是通過版權市場購買的,視頻運營商缺乏足夠的話語權和議價能力。在熱播內容資源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版權內容價格在兩年內瘋漲幾倍,直接導致視頻企業的虧損。二是內容嚴重同質化,其結果最終就是分散用戶的收視行為,降低視頻的媒體價值,使廣告價格一直處于低位狀態。解決這兩大隱患的最佳途徑就是進行行業清洗,通過減少企業數量提高買方市場的議價能力,同時提高廣告價格,使整個網絡視頻行業整體實現盈利。這就意味著至少90%以上的企業面臨淘汰,而最終決定誰能留下、誰將出局的正是各個企業之間的版權杠桿。
在數字音樂方面,行業仍然存在盜版屢禁不止、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問題。中國數字音樂行業商業模式根據音樂呈現的不同網絡方式而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在線音樂收費模式,另一種是無線音樂收費模式。探索新型商業模式,增加在線音樂收入,是中國數字音樂行業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
隨著互聯網等視聽載體的發展,中國的視聽產業正面臨一個全新的契機,一個更大的市場正在等待被發現,但是人們首先必須弄清楚,在這個市場里,自己應該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