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5
隨著工信部正式發布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對我國工業軟件的扶持,我國工業軟件價值被低估的局面將改變,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規劃》指出,“十二五”時期,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業務收入突破4萬億元,占信息產業比重達到25%,年均增長24.5%以上,軟件出口達到600億美元。信息技術服務收入超過2.5萬億元,占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總收入比重超過60%”。
《規劃》還要求加快工業軟件的應用和產業化進程,推動其在諸多領域的應用,并將基礎軟件、工業軟件與行業解決方案、數字內容加工等十大領域列為發展重點。
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陳英表示,發展國內工業軟件已“時不我待”。經過10年發展,我國軟件產業規模接近1.8萬億元,其主體是事務處理軟件。而工業軟件和其他軟件不一樣,它跟工業流程、制造緊密結合,還沒有形成類似PC市場的壟斷體系,這有利于國內企業參與競爭。用10-15年的時間復制出跟現在的軟件服務業相當的國產工業軟件規模,雖然有挑戰,但還是有可能的。
據了解,我國工業軟件發展大概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軟件本身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國內的市場基本被國外的工業軟件廠商壟斷;二是軟件的協同應用階段,期間業務流程進行串通和優化,國內廠商開始逐步超越國外廠商;三是工業云階段,這時軟件不再是單一的,而是集成多種軟件,并提供“軟件+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國內廠商的綜合實力已經遠遠超過國際廠商。
有關專家表示,隨著兩化深度融合,給上游軟件廠商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尤其是在工業設計方面。在制造行業中,產品創新雖然只占產品整體成本的5%,但是將對產品產生70%的影響,這種影響包括成本、利潤、質量、性能等。
巨大的市場無疑也孕育著產生世界級軟件公司的機會。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將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過100億元的軟件企業,產生3-5個千億級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