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4
劉小兵原本以為CIO的主要任務就是用軟件解決企業管理上的問題,這些年他潛心研究雙匯集團的業務特點,結合國外大型企業的先進經驗為雙匯量身打造了一套信息系統,完成了一個機房、一套服務器、一個數據庫、一套應用軟件、一個IT小組的"五個一"工程,實現了數據和應用大集中的夢想.在別人看來劉小兵已經把雙匯的信息化做到了極致,但在董事長萬隆眼里雙匯的信息化才剛剛開始.
2008年,劉小兵搞懂了一個概念: "信息化=ERP+自動化+……"自動化是信息化的子集.
2007年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在董事會上提出了一個理念:"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他說:"我們要用信息化固化我們的流程實現流程再造".在場的很多人都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劉小兵也一頭霧水.2008年初,萬隆找到劉小兵,對他說:"雙匯車間里的信息化做得不好."劉小兵一臉疑惑.萬隆看了一眼劉小兵不緊不慢的說:"你看,我們車間里要從生產線上到產品下線到產品輸出都是先人工填單,然后才錄入到ERP系統里進行每日核算,這樣很麻煩,數據也不可靠.能不能用機器控制數據,直接輸入ERP系統呢?"劉小兵明白了,萬隆是要在車間里大興"自動化"工程,但在劉小兵眼里自動化和信息化是兩個范疇,CIO的職責是管好ERP系統,跟自動化風馬牛不相及.于是他問道:"萬總這個好像不是我們信息化工作的范疇吧?"萬隆思考片刻鄭重地問了一句話:"劉總你能不能做?"劉小兵看到萬隆堅定的眼神,心一橫說:"能做!"萬隆高興的拍了拍劉小兵:"那你就做做看."就這樣劉小兵接下了雙匯集團自動化的任務,開始了CIO職業道路上新的嘗試.
劉小兵在豬圈邁出了自動化第一步.
劉小兵去收豬處考察,那里3分鐘收一戶豬,送豬的農民帶著豬排起長隊,豬急的嗷嗷直叫,14個人一天兩班倒忙得腳不點地.于是劉小兵就在這里上了一套收豬系統,這個系統一上效率大大提高,現在一分鐘能收8戶豬,每戶收了多少頭豬,重量是多少在LED屏幕上顯示得清清楚楚,而且統一由電腦自動結算,這樣不但規避了人工統計的誤差,還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
按雙匯的規定,收的豬要送去豬圈靜養8個小時才屠宰.因為經過旅途的奔波和劇烈的運動,豬們身上會產生一種乳酸使肉變硬,這時候就要讓它們穩定情緒,給它們喝水,讓它們排酸.劉小兵發現新收進來的豬和排過酸的豬很容易混在一起,屠宰的時候一不小心就弄錯了,這樣肉的質量就參差不齊,于是他引入酒店管理的先進經驗,在系統里添加了自動分圈的功能,進來的豬會被系統指定一個豬圈,這樣,哪個圈里的豬待夠了8個小時通過系統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劉小兵的自動化終結了一個職位,這就是雙匯集團里勞動強度最大的碼垛員.
傳統行業總給人一個印象就是憑力氣吃飯,雙匯也不例外,成箱的火腿腸要搬運裝箱就離不開碼垛員,他們的工作強度非常大,一般年輕小伙子干一兩年往往腰就有了傷,不能再接著干,因此這個部門是最不穩定的,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員流動,部門主管很發愁,這個職位不好招人,好不容易招到了干不了兩天就要走,浪費了不少招聘費用和培訓費用,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劉小兵看到這種情況后果斷地提出"上碼垛機",他算了一筆帳,一臺碼垛機價格在25萬到40萬之間,一年的折舊費大概2萬到3萬,另外有一些機油費和電費等開銷.但是它干活速度快效率高,并且不用培訓不用吃飯睡覺,也不會請假.按劉小兵的估算,每個碼垛員每年的人工費用大約2.5萬元,即使在極限情況下,如果投入12.5萬元買的設備能取代一個勞動力的話,那都是劃算的,因為設備的平均使用期限一般可以到15-16年,這一臺設備在其整個壽命期限內能創造3個人的價值,何況一臺碼垛機可以代替12個人工,所以不到兩年就收回成本了.于是,采購部門按劉小兵提出的需求購進了一批碼垛機,現在雙匯的搬運間里已經看不到碼垛工人艱難負重的場景,只有一些機器默默無聞地承擔著這份"沉重"的工作.
"小鍵盤"大功用
雙匯智能型信息采集終端是雙匯軟件公司研發的數據采集系統,它的普及讓雙匯真正進入自動化時代.
劉小兵常說的"小鍵盤"學名叫雙匯智能型信息采集終端,手掌大小,方方正正,懸掛在每個操作間的墻上,是車間里的"數據統計員",負責每個車間的數據統計工作.它的界面是劉小兵親手設計的,藍身鑲著黑邊,按鍵功能清楚便于操作.它的到來結束了雙匯的人工統計數據時代,使數據傳輸更加快捷及時,更重要的是它遍布于雙匯的每個角落,時刻提醒著人們自動化帶來的好處."在雙匯,ERP是看不見的而自動化卻是看得見的"劉小兵自豪地說.
自動化成功秘籍
雙匯成功實施自動化劉小兵有兩個秘籍:一是學習,二是培養人才
從ERP到自動化,劉小兵跨越了一大步,但這一步邁得并不容易,想起當初突擊惡補自動化知識,劉小兵感慨頗多,"什么電子、電工、機械、傳動,采用什么技術制造傳感器都要在三個月內弄明白",在劉小兵眼里善于學習是CIO的基本素質.除此之外,CIO還要懂得培養人,自動化工程一開始劉小兵便成立了一個小組專門負責這項任務,小組的人都是劉小兵親自挑選,親自培養的,到現在雙匯自動化沒有空降過人才,沒有借助過外力,完完全全靠的是自己的力量,劉小兵把培養人才當成一種責任.
經歷了"自動化工程" 的劉小兵悟出一個道理,為什么經濟危機下很多公司首先減掉IT投資,那是因為CIO做的事沒有給企業帶來價值,沒有讓領導看到希望,這不能怪領導不懂信息化,CIO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真正了解企業的需求,是否真的做出了成績.現在的雙匯在經濟危機下仍能逆勢而上,銷售額增長了將近60個億,這其中企業信息化建設功不可沒,假設當初劉小兵沒有想通自動化對于雙匯的價值,現在的雙匯,現在的劉小兵又會是什么樣子呢.